中文|English

学术会议

【ESC2019】唐熠达点评欧洲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南:加强长期管理,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9-09-09

此次,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(CCS)指南公布后,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唐熠达教授与该指南的写作委员会主席Juhani Knuuti教授进行了讨论。

 

分别为唐熠达教授、Circulation主编Joseph A. Hill教授、CCS指南写作委员会主席Juhani Knuuti教授和杨进刚教授

 

之后,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该指南的看法。

 

他认为,此次CCS概念的提出,值得注意的是,标志着欧美已经从早年重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(ACS),转向冠状动脉疾病的长期管理。尤其是指南指出,冠状动脉疾病可以有长期稳定的时期,但也可以是进行性的,随时可能变得不稳定,因此,即使在临床上无症状,也要防微杜渐,不能掉以轻心。CCS指南因此也进一步细化了个体化管理。

 

他说,指南强调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和改变生活方式,指出包括阿司匹林、他汀和ACEI等药物治疗不充分,或血运重建不成功,风险可能会增加。而合理二级预防和血运重建,可降低风险。指南还用一个漂亮的图表示,管理不好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冠脉事件。

 

 

他认为,长期管理的问题在中国更是短板,中国的医疗更多的还是关注在急性期的诊治上。比如,这次大会公布的China PEACE最新结果也提示,在中国心脏病和中风患者中,只有18.3%用抗血小板药物,11%应用他汀,同时用这两种药物的患者仅7.4%

 

该指南在理念上有很大的进步。关于这一点,很多专家也有了阐述。

 

唐熠达教授则认为,与ACS都是以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相比,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纳入的几类人群并非基于同样的病理基础,而是包含了冠脉痉挛和微血管病变,以及冠脉血运重建后、偶然筛查出的冠心病以及疑似冠心病等六类患者,其实这些患者的管理路径是不相同的。虽然指南也分别进行了阐述,说得也比较清楚,对中国医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,但医生尤其要注意在临床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不能用“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”这一名词一概而论,否则可能会学了别人的指南,忘了怎么看病。


$(function () { if('学术会议' == '微信文萃') { var share_link = ''; window.location.href = share_link; } if ($("#divContent").height() > 1500) { $("div.conWarp").height($("#divContent").height() + 100); } });